Tuesday, May 27, 2008

《犹太与以色列之间》

刚看完一本叫做《犹太与以色列之间》的书(早尾貴紀『ユダヤとイスラエルの間』、青土社、2008年)。作者对于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汉娜·阿伦特、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以塞亚·柏林(Isaiah Berlin)、以及艾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等人有关犹太复国运动(也叫“锡安主义”,即zionism)的哲思和立场进行了大胆且细致的分析,由此试图揭示现代国民-国家框架的内在困境。所分析的对象都是20世纪以后很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且除了萨义德之外的人都是犹太人。有一种说法称:20世纪的哲学思想归根结底都在犹太思想的问题意识上展开的。但是,比如阿伦特,人们一般有意无意地淡化她思想中锡安主义的性质或着对之避而不谈。作者却勇敢地面对锡安主义这一尤其在英美世界极其敏感的问题,很低调地分疏了她们对锡安主义表现出来的理论与实践之复杂内涵。依我不充分的阅读,作者的心声体现在对萨义德的如下概括中。他说:

萨义德在其《弗洛伊德和非-欧洲人》的结尾自问道:“对于能照顾到离散族群(diaspora)式人生的政治所产生的条件,我们有无可能抱有希望?它能否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这两个民族在她们共同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国家提供一个不甚脆弱的基础?”萨义德在批评1993年奥斯陆协议以建立两个国家解决问题的方案时,积极提出了“以一个国家解决”的替代方案。他也在《弗洛伊德和非-欧洲人》中称:“1993年以来的奥斯陆和平方案进程所描绘出来的分割并没有消弭相互对立的民族叙事之间的抗争。反而它却凸出了两全其美的不可能性。”因为她们本来就不可能各自自我封闭在坚实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叙事之中。
萨义德第一次将binationalism(或曰“一个国家两个民族”)的思想作为他的主题明确表达出来的是在1999年的论文《以一个国家解决One State Solution》中。他并不是要说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来求得解决,他所要表明的不是这种消极思想。相反,他的方案包涵着对历史多样性的承认以及对双方民族自决权的同时性尊重,它是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富有魅力的思路被提出来的。我相信,萨义德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之最后将它作为一个现实政治构想来坚持下来,与此同时,他也一定在寻找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之进一步深化的可能。他自问“能照顾到离散族群式人生的政治”和“binationalism”是否能兼顾,而他以这样一个回答来结束他的讲演:“我本人是相信的。”

No comments: